大數據是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產物,更是信息化進程的新階段,其發展推動了數字經濟的形成與繁榮。信息化已經歷了兩次高速發展的浪潮,第一次始于20世紀80年代,是以個人計算機普及和應用為主要特征的數字化時代,第二次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是以互聯網大規模商業應用為主要特征的網絡化時代。當前,我們正在進入以數據的深度挖掘和融合應用為主要特征的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標志著一場深刻的革命,數據正以生產資料要素的形式參與到生產之中,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并在不斷循環中交互作用,創造出難以估量的價值,這就是信息化發展的“第三次浪潮”。
回顧大數據的發展歷程,大數據總體上可以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萌芽期、成長期、爆發期和大規模應用期。
萌芽期(1980年-2008年):大數據術語被提出,相關技術概念得到一定程度的傳播,但沒有得到實質性發展。同一時期,隨著數據挖掘理論和數據庫技術的逐步成熟,一批商業智能工具和知識管理技術開始被應用,如數據倉庫、專家系統、知識管理系統等。1980年,未來學家托夫勒在其所著的《第三次浪潮》一書中,首次提出“大數據”一詞,將大數據稱贊為“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2008年9月,《自然》雜志推出了“大數據”封面專欄。
成長期(2009年-2012年):大數據市場迅速成長,互聯網數據呈爆發式增長,大數據技術逐漸被大眾熟悉和使用。2010年2月,肯尼斯·庫克爾在《經濟學人》上發表了長達14頁的大數據專題報告《數據,無所不在的數據》。2012年,牛津大學教授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的著作《大數據時代》開始在國內風靡,推動了大數據在國內的發展。
爆發期(2013年-2015年):大數據迎來了發展的高潮,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個國家紛紛布局大數據戰略。2013,以百度、阿里、騰訊為代表的國內互聯網公司各顯身手,紛紛推出創新性的大數據應用。2015年9月,國務院發布《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全面推進我國大數據發展和應用,進一步提升創業創新活力和社會治理水平。
大規模應用期(2016年至今以及以后):大數據應用滲透到各行各業,大數據價值不斷凸顯,數據驅動決策和社會智能化程度大幅提高,大數據產業迎來快速發展和大規模應用實施。2019年5月,《2018年全球大數據發展分析報告》顯示,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能力有了顯著提升。這一時期學術界在大數據技術與應用方面的研究創新也不斷取得突破,截至2020年,全球以“big data”為關鍵詞的論文發表量達到64739篇,全球共申請大數據領域的相關專利136694項。
隨著我國大數據戰略謀篇布局的不斷展開,國家高度重視并不斷完善大數據政策支撐,大數據產業加速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不同階段(如圖1所示),正逐步從數據大國向數據強國邁進。